“拥有你们的支持,让我每天有动力在赛场上驰骋”
“你们的支持是我球友会赛场驰骋的动力”——专访短道速滑名将李铭的冰雪征程
冬日的首尔冰上竞技场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,短道速滑世界杯分站赛的决赛现场,中国选手李铭如一道红色闪电划过洁白的冰面,在最后两圈实现惊天逆转,以0.003秒的微弱优势夺金,冲过终点线后,他并未立刻庆祝,而是径直滑向观众席,向挥舞着国旗的助威团深深鞠躬。

“没有他们,就没有今天的我体育互动。”赛后接受采访时,李铭的眼眶微微发红,“每当我踏上冰面,耳边响起呐喊声,那些写在社交媒体上的鼓励、机场接机时递来的信件,甚至失利时一句‘下次再来’的安慰……所有这些,都让我觉得必须全力以赴。”他顿了顿,一字一句郑重说道:“拥有你们的支持,让我每天有动力在赛场上驰骋。”
从东北小城到世界之巅
李铭的家乡是中国东北的一个边陲小城,冬季漫长,冰雪覆盖,儿时的他第一次接触滑冰,是在结冻的河面上,没有专业教练,没有护具,甚至冰刀也是表哥用旧的。“那时候摔一跤,膝盖磕在冰碴上,疼得直抽气,但看到其他孩子在旁边笑,反而激起了我的倔强。”李铭回忆道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,14岁的他在省级青少年比赛中被教练张威发现。“他的滑行姿态并不标准,但眼里有火。”张威说,此后,李铭进入省队,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训练,零下二十度的室外冰场,他常常是第一个到、最后一个走,2018年平昌冬奥会,17岁的李铭作为替补队员首次感受国际大赛氛围。“看着师兄师姐在场上拼搏,我暗下决心:总有一天,我要让国歌因我而奏响。”

挫折与重生
运动员的生涯从不缺少坎坷,2021年,李铭在训练中遭遇左脚踝韧带撕裂,医生建议退役。“那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期,连走路都成问题。”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倾诉迷茫,却意外收到成千上万条留言,一名患癌小球迷写道:“哥哥,我每次化疗都会看你的比赛录像,你教我什么叫坚持。”
“那些话像一双手把我从深渊里拉了出来。”李铭说,他带着护具恢复训练,从重新学习走路到重返冰场,用了整整一年,2023年世锦赛,复出后的李铭在1500米项目中摘银。“领奖时,我看到看台上有人举着‘铭哥,我们永远在’的横幅——那一刻,所有疼痛都值了。”
科技赋能与团队革新
随着2026年冬奥周期的开启,中国短道速滑队引入全新训练体系,李铭的团队中多了数据分析师、运动心理专家和营养师,他的冰刀鞋如今采用3D打印技术定制,传感器实时监测滑行角度与发力效率。“科技让我们更了解自己,但最终站上赛场的还是人。”李铭说。
2024年米兰世锦赛上,李铭与队友配合完成“超越战术”,助力中国队夺得男子5000米接力金牌,比赛中,他在最后三圈外道超越三名对手的镜头,被国际滑联称为“教科书式的奇迹”。“当时耳边全是欢呼声,我知道有很多人熬夜看直播,他们的期待,化成了我脚下的力量。”
粉丝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新篇章
李铭的社交媒体账号有超过800万关注者,他常发布训练日常、康复视频,甚至直播讲解技术动作。“体育不应是高高在上的,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短道速滑的魅力。”他说。
2025年初,李铭与球迷共同发起了“冰花计划”,资助偏远地区孩子参与冰雪运动,首期活动中,新疆阿勒泰的哈萨克族少年巴特尔成为受益者。“李铭哥哥告诉我,梦想无关出身,只关乎你有多渴望。”巴特尔在信中写道。
未来与传承
李铭已收获世锦赛、世界杯等23枚金牌,但他最珍视的荣誉,是家中一整墙球迷寄来的明信片。“有人画下我比赛的身影,有人写下长诗,还有小朋友用拼音凑出‘加油’。”他笑着说,“这些比我所有的奖牌都重。”
面对2026年冬奥会,李铭的目标明确而坚定:“我希望用金牌回报每一份支持,但比金牌更重要的,是让世界看到中国运动员的坚韧与温度。”
夜幕降临,李铭又回到训练馆,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清脆而执着,看台空无一人,但他知道,有无形的力量正与他同行,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:“赛场是孤独的征途,但当我回头,看见万千星光——那便是你们的目光。”